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自2023年4月启动首批“一院一品”思政文化品牌项目以来,坚持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两载春秋,砥砺深耕,文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等思政文化品牌立项单位立足学科特色,深耕思政教育与实践融合,打造了一批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成效显著、辐射力强的品牌项目,充分展现了思政工作的创新活力与育人成效。为集中展示各立项单位在思政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特开设本专栏,通过分享优秀案例、凝练特色做法,进一步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为学校思政文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新闻网讯 历史与地理学院报道)多年来,历史与地理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持续打造红色育人体系,不断丰富“红史育人,薪火相传”思政文化品牌建设内涵,通过红色教育实践、教学科研融合、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服务,让红色基因融入育人血脉,在白山黑水间书写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篇章。
红色教育实践:
扎根基层,辐射全国“多点开花”
学院“薪火”大学生宣讲团全年开展宣讲活动36场,足迹遍布全国10个省,累计覆盖1200余人。暑期“红色故事回家乡”社会实践深入吉林省内各地,开展基层宣讲308场,同时在湖北省、江苏省等地分别吸引178人、92人参与,构建起跨区域红色教育网络。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全年举办红色主题活动117场(讲解78场、宣讲18场、研学21次),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其中为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教育48场,成为地方红色教育的标杆阵地。
教学科研融合:
深挖红色资源,构建育人新范式
学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打造“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特色育人模式。近三年承担《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转化路径研究》等6项省级以上课题,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红色资源赋能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等论文,出版《通化红色历史人物志》专著,完成“杨靖宇部队军需物资档案整理”等专项研究,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理论浸润实践”的良性循环。在“国家社科基金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重大项目中,党员教师带领由2021-2024级193名学生组成的“红色采录团”,历时两年走访吉林省内15个城市,运用数字化技术采集169位志愿军老战士的珍贵口述史料。学生在参与史料整理过程中,自主开发“老兵记忆”音频库和“抗美援朝历史时间轴”可视化作品,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红色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学生创新创业:
以赛促学,红色基因赋能成长
学院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在各级各类竞赛项目中屡获殊荣。2024年获创新创业类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15项,其中红色主题项目占比达70%。学生杨清轩团队凭借“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获吉林省金奖并晋级国赛摘铜;“遇见山城·七色通化”文旅创意项目入选省级重点孵化项目,实现红色资源与产业创新的深度结合。
社会服务与品牌影响力:
多维拓展,打造红色文化“传播链”
学院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布红色科普内容,联合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覆盖50万人次。与天津、福建等8省市建立跨区域宣讲合作机制,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获评通化市“红色文化打卡点”、吉林省师范类院校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全年接待省内外参访团32批次,成为区域红色文化传播高地。
未来发展规划:
四维发力,构建红色育人长效机制
历史与地理学院将围绕“四位一体”发展规划,持续深耕品牌建设,打造更具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红色思政文化品牌。
深化内涵建设。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背后的红色故事,并结合“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与实践教材。同时,积极争取“红色精神研究专项基金”,支持师生开展红色口述史、红色档案数字化等课题研究。
创新育人模式。结合学院《基于人工智能的历史学、文博专业沉浸式实践教学支撑平台项目》,打造“红色文旅创意中心”“VR红色体验馆”等跨学科平台,联合艺术设计专业推出抗联主题文创产品,运用VR技术复原杨靖宇密营场景,构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育新生态。
扩大辐射范围。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映山红”支教、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工作,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持续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联合全国高校发起“红色文化传播联盟”,举办或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提升“红史育人,薪火相传”思政品牌影响力。
优化制度保障。将红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红色实践必修课”学分;建立“红色育人成果数据库”,每年发布《红色教育年度报告》,为地方思政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从白山黑水间的基层宣讲到全国大舞台的成果展示,从泛黄史料里的躬身挖掘到数字浪潮中的创新表达,历史与地理学院正以“红史育人”为椽笔,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征程上,书写着高校思政工作的鲜活答卷,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一审:刘炳新 二审:李健 三审:赵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