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US NEWS

通师新闻
【通师名片·人参文化】长白山挖参人鼻祖“老把头”的传说
2025-01-04

作为一种文化,理应具有一个核心,一个灵魂,我们说,老把头就是长白山民间文化之魂。没有老把头,就没有长白山文化。对此,《安图县志》叙述最全面。

“把头”与“老把头”是两个概念,都是汉语,而不是蒙古语。何谓老把头?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把头”。《奉天通志》是如此诠释的:“把头,犹言工头也。《说文》,握也。《广韵》:持也。谓握持其事而谓之领袖也。”这里称把头为“领袖”,是“首领”或“头领”的意思。古代的把头有生杀大权处置放山者。在进关之前,皇陵近地严禁采参。“辽阳东二百余里,山深林密,不见日色,下产人参,其苗高出百草之上。采参以夏五月裹粮披榛而入。或迷径为虎狼所啖,或人相遇,弱者死,强者攫所有而出。以地近皇陵,恐伤龙脉。迩者挖参之禁甚严,罪至诛死,而趋利之徒,轻生不顾也。”

640.webp

老把头画像

一般人只知道挖参人信仰老把头,不知长白山区其他行帮也信仰老把头,长白山区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他。这里,我们只说与老把头相关的事情。“老把头”是在把头前边加一个“老”字,显然要比一般的把头起码要高一等或几辈,是祖宗辈的人,“相传是放山人之鼻祖”(《抚松县志》),是长白山广大参农公认的领袖,是长白山区特有的,是当年山东灾民闯关东的保护神。因此,老放山人从来不把现实生活中年龄大的放山把头称为老把头。

老把头,作为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与山林、人参密切相关。对此,刘建封在《长白山江岗志略》提到老把头,在他主修的《安图县志》再次提到老把头:“木帮、猎户、棒槌营以及散挖人参者流、山间流民,并一切求财于山常做山中旅行者,咸于是日各香烛供品向山神叩头,求其护佑,且有宰牲以祀者。乡人亦皆重视此日,争购酒肉,以度三月十六日。”

640.webp (1)

挖人参的工具

入山挖参时间不同,古代“采参者夏初进山,霜后出山。省中设有官参局,岁时采取入贡。”近代仍保留古代的习俗。挖参人(放山人)进山首先压好了“抢子”(窝棚),安排好了自己的临时居所,然后再去安排“老爷府即老把头祠”的位置。挖参人,时时事事不忘老把头,虔诚祈求老把头呵护、指点迷津。把头也是说一不二,要求放山人时时处处要说吉利话,要往人参上说,不准说沮丧的话,目的是使大家始终保持着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如果在精神上是委靡不振的话,只能徒劳往返。

传说进长白山挖参的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和张禄一起挖参迷路后,孙良找了7天7夜没找到,最后连饿带累悲惨地死在长白山里。孙良心地特别善良,对朋友特别讲义气,后来人都非常尊敬他,传说他掌管着长白山,保护放山人不遇上狼虫虎豹。那些老放山人给山神老把头升了纸马、磕了头,胆子就大了,有老把头呵护,什么都不怕。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是迷信,这是一种极有力度的精神支柱,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是十分需要的。

(转自《中国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