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长白山人参栽培史有450多年。
1989年出版的《抚松县人参志》写道,抚松县人参栽培始于公元1567年(明降庆元年)。
一说长白山人参栽培史有600多年。
吉林省原《珠河县志》写道:“考吉林于清代有参票之放行,指定乌苏里、绥芬、英额岭、东山、罗拉密、玛延河等处县境,旧有参营,盖始于建州称卫。”
这里“建州称卫”为关键词语,揭开其内涵,即可推导出长白山人参栽培史为几多年。
首先看“卫”。卫是明代军编制名。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地区设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大抵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建州卫、天津卫等。
其次看“建州卫”。明政府于永乐元年(1403年),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南一带所居女真人置建州卫。
再次看“珠河县”。珠河县,昔属建州卫,今属黑龙江省尚志县。1922年由五常、通宾两县析置苇沙河、乌珠河设治局。1926年改设苇河、珠河两县。新中国成立后(1946年)珠河县改为尚志县。1948年苇河县并入。森林资源丰富,并产木耳、人参及毛皮等。
从地图上看,该县“乌苏里、绥芬、英额岭、东山、罗拉密、玛延河等处县境”,均属长白山系。该县与依兰县接壤,《依兰县地方志》:“人参,产于乌苏里深山中,秉东方生发之气,得地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上品。”当时均“岁一朝贡”。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
辽东,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广阔的地区,包括长白山系的大部分,均产人参。
从吉林参务档案看,不是清廷进关后下令停止采挖,而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5个朝代200余年,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才正式下令停采。多次提到的英额岭、罗拉密,是当时重要的人参产区。
同治元年三月奏折,“酌定春秋冬三季派员带兵往查,加结具报,按年汇奏。夏季最为厄要,拟派内外城副都统亲历严查,各清各界随时专折奏报。”
同年四月奏曰:“兹届初夏参苗萌生之际,亟应循章办理。除阿勒楚喀之罗拉密山场行令该副都统亲往巡查外,志吉林之英额岭参山,应由奴才麟瑞遵照定章亲历严查。”
同年五月奏曰:“遴派诚实可靠之左领万全等先期督带兵役驰往分查。”同治二年、三年、四年皆如此。
七年闰四月,“除英额岭、罗拉密外,又:兹查乌苏里绥芬江河东岸,虽归俄界,其西仍归宁古塔、三姓二城管界,自应随案声明具奏,照旧巡查。”“一旦发现偷挖者严惩不贷,查例载旗民人等偷刨人参一两以上至五两,杖七十,徒一年半,私贩减一等治罪,免刺。七年三月初四在山海关盘获携带私参人犯尹常磬着酌情处理。”
嘉庆十五年三月奏“籽种参枝,委无其事,至移秧栽秧一节,风闻该刨夫等,有于本山内存住窝棚前,用原土培养之事,奴才当即取具并无籽种。”“奴才伏思参枝瑞草一经人力栽培必致性味浅薄,不可不严行搜禁。”
《名医别录》约成书于汉末。为秦汉医家陆续汇集,故称《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既然《名医别录》约成书于汉末即公元220年,我们可以说,长白山人参史,至今有1800余年①。
文中引注:
①陈福顺《长白山人参栽培史考证初探》,人参研究.2003年第2期.
(转自《中国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