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异名雅号,可谓极其繁多。
《神农本草经》曰:“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吴氏本草》曰:“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人微,一名玉精。”前苏联学者布列贺曼在《人参》一书里把“玉精”译作“玉石精”,把“地精”译作“地球之子”是可以理解的,而中译本《人参》又把它们硬译过来就不合适了,因为它们原为中国人参的别名,应该复归原来的名字,免得造成混乱。
上述那些人参的别名是什么意思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如此理解的:“别录一名人微,微乃参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所谓“其成有阶级”,是指人参的成长有阶段性,即有7种生态特征。
今天看来,人参有山参与园参之分。宋代苏颂指出:“人参初生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这是对山参说的,也不完全,五桠五叶、六桠五叶均未提及。其成长年限也不准确。
人参的叶为掌状复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每个掌状复叶由五片小叶组成,轮生于茎的顶端。人参所有的掌状复叶,都是随着生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园参的生态特征及其成长阶段是这样的:一年生参叶是由三片小叶构成的,俗称三花或三花子;二年生人参叶是由五片小叶构成的,如同人手形,俗称巴掌或巴掌子;三年生二桠五叶即两个掌状复叶,俗称二甲子;四年生三桠五叶即三个掌状复叶,俗称灯台子;五年生有四桠五叶即四个掌状复叶,俗称四品叶;六年生有五桠五叶即五个掌状复叶,俗称五品叶;也有生六个掌状复叶的,俗称六品叶。
这里的“品”字也有写作“批”或“匹”的,都是一回事。在人参故事书里讲的七品叶、八品叶、十二品叶,那纯粹是讲故事,实际不存在。即使有,实属个案,不能代表一般。
《人参考》曰:“太行紫团山所出者为紫团参,紫色稍扁。百济参,白坚且圆,名曰条参,俗名羊角参。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肖人形者神,类鸡腿者力大……辽参以人参乃神草,于王气钟灵之处生者,味胜力洪故也。”
《人参谱》曰:“人参以地名者曰紫团参、曰上党参、曰辽参、曰新罗参、曰百济参、曰高丽参。以色名者曰黄参、曰血参、曰紫参。以功用名者曰地精、曰土精。以其性名者曰鬼盖。以其异名者曰孩儿参、曰神草。以别名新人耳目者曰海腴、曰皱面还丹。以品名者曰白条、曰羊角、曰金井玉阑。其他有参之名者,而不与人参为类者,则元参、苦参、丹参、沙参合人参,《本草》谓之五参也。又有强袭参之名者,则荠苨名杏参、知母名地参、仙茅名婆罗门参。”
苦参、丹参、沙参、孩儿参等都不是真人参,把它们的生态特征和真人参一比便可得出结论。
《人参谱》里的人参异名,除海腴以外,还有两个可以找到解释。
所谓“金井玉阑”,《中国新本草图志》是如此诠释的:“俗名金井玉阑,是言人参之横断面,成皮木二部;木部为黄色,占据中央,故曰金井;皮部为白色,围绕木部之外,故曰玉阑。”
《中国新本草图志》曰:“综合记述——今日之人参,大抵产于东三省之东部,而以长白山为其主脉,故以广义名之,可概称之曰长白山人参。但现在参商名之曰奉天人参,吉林人参,辽东大力参,牛庄参,关东参(山海关以东辽吉两省所产,统称关东人参),盖以产地区别之尔。辽宁、吉林省中长白山之处颇多,产参之县非一……其中以吉林省各地所产者为最著,品质亦较为纯良也。”
我校周繇教授拍摄的人参根(林下参)
《中国新本草图志》曰:野山参,又称为野人参、野参;园参,又称为家参。在我国东北三省地方志书中有好多人参的别名。《柳边纪略》曰:“关东呼人参曰参,又曰根子。肉红而大者,曰红根;半皮半肉者,曰糙重;空皮曰泡,视泡之多寡,定货之成色。”《额穆县志》曰:“所谓移山货者,则有秧参、海货、蹲树根等称,亦以多历年所谓贵。”
丛佩远所著《东北三宝经济简史》曰:“刨夫自四月出边,设立参营,将先刨者用原土包裹,送交参营,加意培养,以俟秋令蒸制,土人名为营子。”
“秧参则于腴美之地,挖畦布子,三十六个月出土,环以栅栏,培养一二年,即能肥大,土人名为栏子。”这里把秧参叫“营子”,把籽参叫“栏子”。《濛江县志略》曰:“人参,满语叫做‘额尔赫多’,汉人叫参。”这里的“额尔赫多”是满语人参的音译,还有译作“奥尔厚达”的。究竟哪一个准确,著名的满语学者富育光先生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称:“人参,满语音应称谓‘窝尔霍达’。‘窝尔霍’,汉意是‘草’;‘达’汉意是‘为首、头领’之意。”“《濛江县志略》中用‘额尔赫多’,音相近,估计是当时汉族文人听满音后拼注而成的。满语清中时日趋衰废,使用满语亦多依汉字标音,故不准确。”
今人王玉良等编著的《中国人参》一书曰:“历史上按人参产地又分为:紫团参、上党参(璐参)、辽东参、辽参、吉林参、厂参、边江参。现代按产地命名的有:集安边条参、新开河参、抚松芦、长白参、辽宁石柱参等。按人参形态分类有:边条参、大马牙参、二马牙参、长脖参、圆膀圆芦、大圆芦草芦、竹节芦参。按生态分类:在林下自然生长的叫山参或叫野山参;人工种植的叫园参、秧参、养参等。”
民间称人参为货,如大货、小货、统货。人们通常把纯野山参叫纯货,把充山参、林下参叫趴货,充山参叫秧趴,林下参叫籽趴、籽货、籽海。林下参,又叫林下山参。
日本人氏今村粞的《人参史》共七大厚本,其中有一本专写“人参名”,堪称“大观”或“大全”。但170余条人参名,却给人以眼花缭乱、名词轰炸之感。所谓名字理应内容固定、结构紧密,使用频率较大的词或词组。作者声称,书中的人参名是从“满洲”调查来的,但笔者在人参产区考察多年,很多词条却找不到印证。“人参名”给笔者的感觉是,有些该列为条目的没有列,如三花子、巴掌子等;有些不该列为条目的却列为条目了。诸如:深山人参、深山数人参、服人参等本来不是固定词组,作者也都列为人参名,显然是不大合适的。
对历史上的人参名和今天的人参名,都要慎重地分析后加以应用,切不可等闲视之。
(转自《中国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