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赵彦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发展、文明赓续进步中确立和巩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力量之源。
作为吉林省东南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一代代通师人秉承“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校训精神,坚守“质朴”的教育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心系长白沃土,将以靖宇精神建校育人服务长白山区的特色特质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六十余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人参文化”“非遗文化”“高句丽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成果丰富的文化标识,已成为今日通师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从即日起,学校将特设“通师名片”专栏,展示通师人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吉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彰显吉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人参故事,源远流长;人参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是人参的发源地,自殷商时代起就有了关于“参”的文字记载。
作为公认的“百草之王”,人参伴随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世世代代同中华民族一起赓续繁衍,历经数千年盛名不衰,时至今日,更是华彩焕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吉林考察,擘画了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作出了擦亮“吉林·长白山人参”金字招牌的决定。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深植于长白沃土、长久默默无闻的人参,正“下山出海”,焕发勃勃生机。
我校周繇教授拍摄的人参果实
吉林长白山是中国人参最早的起源地,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起源地。
1979年秋,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文采先生着手研究人参文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乡野采风之旅。从此广搜博罗数十年,他不畏寒暑,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撷奇收异,考定求真……以极大的毅力和心血研究、挖掘、传播人参文化。
1991年,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专著《中国人参文化》定稿,1994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学术界一致好评。此后连续增订、再版,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持续报道,中国人参文化从此走出长白山,蜚声国内外。
通化师范学院在人参文化研究方面走出了新路,且越走越宽。
以孙文采先生为代表的通师学人,此后相继出版了《古今中外人参故事大观》《长白山民俗文化》《刘建封评传》《长白山江岗志略》(校注)《长白山人参文化》和《长白山民间文学概要》等一系列著作。
学校首开国内先河,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设《人参文化》专业选修课、全校公选课。继孙文采教授之后,以张雯虹教授为代表的众多通师学者纷纷投入人参文化研究、传播、创作中来。近年来,张雯虹教授更是通过各类媒体向海内外广泛讲述、传播人参文化。
与此同时,通化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入合作,从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助力企业发展等角度,不断提升人参的文化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
2019年,通化师范学院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合作成立人参学院,面向社会开展人参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人参产业技能培训,开设“人参研究与产品开发”微专业等。
学校还积极开发人参美食,让人参仙草走出林海参乡,走进人间烟火。
人参文化是中国的,是吉林省的,是长白山的。
作为中国人参文化研究的起源地,通化师范学院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长白山人参名扬四海、“参”名远播。
(转自《中国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