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党委宣传部报道)编者按:时序更迭,初心如磐;师道仁心,历久弥新。三尺讲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一支粉笔书写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深耕讲台数十载,凭借专业学识筑牢学生的根基;他们利用休息时间精心辅导,为身处困境的学子点燃希望之光;他们始终温情守护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用尊重与理解照亮其前行的道路。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专栏,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些优秀教师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体悟师者初心,传承育人薪火,共同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教育之光。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在通师这片人文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教育耕耘者:三十三载寒来暑往,她以春风化雨之姿润泽桃李;九千多个晨昏相继,她用赤子之心诠释师道尊严。文学院院长王洪杰教授,这位1970年生于普通家庭的中共党员,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生信条,在教育的星河里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1992年,她选择留在母校——通化师范学院,担任中文系辅导员。她常常晨曦微露立于教室门前,华灯初上仍伏案坚守。在“形式逻辑”课程的讲台上,她将晦涩的哲学思辨化作清溪潺湲,二十八年来不断滋润着学子的心田。2008年,她接过课程建设重任,带领团队一路将“现代汉语”课程从省级精品课程锻造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国家一流课程。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育人的道路上,王洪杰教授始终坚信“以赛促教”的力量,她和团队以竞赛为翼,带领学生从院赛走到国赛。一批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有的成为行业翘楚,有的成为杏坛砥柱。这背后,是她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将锤炼教学基本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东北方言研究的田野上,王洪杰教授既是躬耕者,更是引路人。她聚焦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语委、吉林省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0余项。带领团队在闷热的录音棚里记录消逝的乡音,构建方言语料库。她将知识融入实践,带领学生开展规范汉字调查,指导学生走进田野采录乡音,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执掌文学院以来,王洪杰教授锚定“拓探知之路,攀求真求实创新高峰”的目标,打造“铸强师之基,育传道授业解惑团队”,构建“架融通之桥,立放眼放怀致远格局”,努力推动学院发展。她和班子成员紧抓学风建设,倡导“以专注之心治学,以恭敬之心修身”;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实训”的混合式教学体系;邀请中小学特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形成了“高校教师+一线名师”的协同育人模式。每一个举措都凝聚着学院对师范教育创新的思考。文学院考研率连年攀升,国际化办学成果斐然,汉语教育的种子播撒到五洲四海。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洪杰教授主持的松花石文化研究项目,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学术灵魂;作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测试上万人,将学校作为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阵地。她带领团队到基础教育调研,了解不同学段的教育现状。那些深夜伏案的身影,那些田间地头的调研,都在诉说着一位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诚。
学生们这样评价她:从青丝到华发,王老师像一株幽兰,在教育的园地里静静绽放;如一座灯塔,为学子照亮前程。三十三年教育长路,她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执着,诠释了师者的责任和担当。
一审:闫唯 刘炳新 二审:李健 李旭 三审:赵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