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自2023年4月启动首批“一院一品”思政文化品牌项目以来,坚持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两载春秋,砥砺深耕,文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等思政文化品牌立项单位立足学科特色,深耕思政教育与实践融合,打造了一批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成效显著、辐射力强的品牌项目,充分展现了思政工作的创新活力与育人成效。为集中展示各立项单位在思政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特开设本专栏,通过分享优秀案例、凝练特色做法,进一步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为学校思政文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自2023年4月学校启动“一院一品”思政文化品牌立项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深耕专业特色,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在原有“双青年”“双课堂”思政育人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构建了“双青年、双课堂、双文化”“三双”思政育人体系。有效推动学院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新路径,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铸魂育人:“双青年”建设夯实成长根基
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学生党支部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主题党日活动,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在朋辈引领方面,学院秉持“党建带团建”的原则,领导班子成员及各支部书记率先垂范,累计讲授党课、团课11次,有效带动各团支部开展理论学习42场、主题团日活动30场,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学院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特设每周五为辅导员开放日,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确保24小时接诉即办。充分发挥导师制和室友制作用,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实习实践中构建亦师亦友的朋辈关系,学院教师积极为考研学生提供专业课精准指导和调剂咨询服务。学院党总支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两年来累计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百余项,精心打造的“心理文化月”“寝室文化月”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使育人环境更加温馨。


协同发力;“双课堂”建设绘就育人新篇
“双课堂”建设为思政育人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第一课堂,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组建了1个校级优秀课程思政团队,明确各方责任,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全覆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院成功获批11门示范课程,发表相关论文5篇,并有5人在教学评比中获奖。此外,学院还荣获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第二课堂聚焦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党建统领课程思政”项目,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地见效,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



浸润滋养:“双文化”建设激活育人效能
学院“双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交相辉映,为育人工作注入了持久活力。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学院系统构建“三核”机制:组建以党员为主导、团员为主体的红色宣讲“硬核”团队;开展系统化专业培训,拓展育人新路径;与杨靖宇干部学院、靖宇陵园等共建3个稳定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深化“三访”实践,组织寻访抗联老战士、赴靖宇陵园等基地研学、走访校内红色场馆,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创新“四式”宣讲:沉浸式宣讲融入入学教育,打造红色寝室;移动式宣讲融入支部活动,录制微团课、发布红色故事;互动式宣讲结合重要纪念日,开设红色课堂;实践式宣讲融入社会实践,赴乡村开展“三下乡”,助力振兴传承精神。绿色文化育人则与专业深度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提升学生实践与职业素养。2023至2024年,学生在“双文化”融合创新创业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5项。连续举办“食尚优品”食品文化节,开展产品研发、设计等实践,推出特色产品60余款,使“讲好红色故事,做优绿色食品”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将持续聚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让思政教育深深扎根于实践土壤;着力开发“双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将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有机融入教学肌理;全力打造“食品+思政”跨学科创新平台,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将始终致力于以红色基因筑牢育人根基,用绿色理念培育时代新人,不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食品行业卓越人才注入强劲动能,书写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一审:闫唯 刘炳新 二审:李健 李旭 三审:赵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