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大学生支教实习指导中心报道)2019年秋,当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吴茜拖着行李站在增盛镇中心小学的校门前时,落叶正打着旋儿掠过她肩头。这个刚走出象牙塔的姑娘不会想到,等待她的不仅是常规的教学工作,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额外任务”——她要同时负责茶棚、世元、占荒三个村小五个班级的英语课。
课表上那行用铅笔潦草标注的“复式教学”字样,让她的手指不自觉地蜷缩起来。当推开占荒村小教室吱呀作响的木门时,眼前的景象更让她心头一颤:七八个孩子挤在斑驳掉漆的课桌后,窗台上的粉笔灰积了厚厚一层,墙角歪斜的笤帚竟比坐得笔直的学生还要多。一阵穿堂风掠过,掀起了讲台上那本卷了边的英语教材。
破局:用手机搭建英语世界的窗口
“老师,英语是不是就是电视里外国人说的话?”第一次走进占荒村小教室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仰着小脸问。吴茜这才发现,这些孩子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有的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而更让她揪心的是教学条件的匮乏。没有多媒体设备,她就把手机架在粉笔盒上播放英文对话录音;没有彩色卡片,她就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苹果、小猫等图案辅助教学。一次,当她用手机播放英文歌曲《雪绒花》时,窗外正飘着初雪,孩子们跟着旋律的哼唱与手机伴奏交织,让土坯教室里第一次有了英文音乐的回响。这一刻,她百感交集,热泪在眼圈打转。
坚守:为“慢半拍”的翅膀插上羽毛
一位因智力缺陷留级的女孩是吴茜最放心不下的学生。她因智力缺陷而显得有些孤僻,在第一次月考上,只考了60分。别的孩子读三遍就能记住的单词,她需要跟着吴茜的口型练上二十遍。“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她攥着试卷的手指关节发白。吴茜蹲下来轻轻握住她的手:“你看窗外的小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总能爬到葡萄藤顶端。”从那天起,吴茜每天放学后都会留在教室,用卡纸剪出字母卡片教她拼写,把英语单词编成顺口溜,方便她记忆。期中考试前一周,她捧着作业本气喘吁吁地跑向吴茜:“老师,这个句子我会翻译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女孩发亮的眼睛上,这一刻吴茜突然意识到,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缓慢的进步里。后来,期中考试成绩公布时,她以84分的成绩成了整个增盛镇学区的“爆炸性新闻”。吴茜嘴上没说,但心里开心极了。
如今翻开吴茜的支教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在村小的黑板前,我学会了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知识;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那些用手机播放的英文录音,那些画在黑板上的彩色字母,终将成为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级台阶。”而这,或许正是“映山红”支教计划里最生动的注脚——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无数个像吴茜这样的年轻身影,用一支粉笔的执着,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一审:刘炳新 二审:李健 三审:赵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