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参是指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的人参(不包括野生人参)。药典称为“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野山参”是指当代人参市场的“林下参”“林下山参”,民间通常称为“林下籽货”或“籽货”。每个种植林下山参的参农,都有这样的经验,过18或20年后的林下参,其地下根部的形态,与野生人参(纯野山参)没有区别。如果用树皮苔藓包裹起来,送到野山参收购部出售,即使最富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也分辨不出来。
林下山参,是人工播种,必须做到六不:不移植(画地为牢)、不搭棚(树冠遮阴)、不打药(地上茎病虫害)、不施肥(有机肥)、不除草(任其在草丛中苦苦挣扎)、不松土。最重要的是不移植(画地为牢)。人参确实是一种灵草,非常敏感,一旦移动,芦头、纹理、根须全都发生变化,明眼人一望而知。
林下山参是“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的人参。”在人参市场,人们普遍称为“林下参”。为了一望而知,便于区别,在现在的情况下,以林下山参进行叙述。
种植林下山参,首先要选地,最好选坡度在35度以上的林地。透光度不大也不小,芦头容易变色,成为跑阳货。如果树密可以砍几棵,直晒长得不自然,长得快,纹被挣开了。选择杂木林好,最好有椴树、色树、柞树、腊木、榆木、拧劲子,最不好的是楸树、杨树、柳树,后两种地涝林下山参容易烂、生锈,曲柳树下不长纹。
播种林下山参,一般地讲,是把园参种子(选择圆膀圆芦的二马牙或集安长脖比较好,抗旱、抗涝,抗逆性强)播种在深山密林里;前期搂沟,后期刨窝,刨窝比搂沟好,人参本身喜欢紧实的土地,后来用锥子或棍子扎眼,用锥子扎眼又比刨窝好。每个眼儿放上1—2粒种子,用脚踩紧,让它如同野山参那样,承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由于土质不同,自然生长速度不同,15—20年后收获,即为林下山参。长到结籽的时候,再把采下的林下山参的籽种在深山密林里,经过两次“野化”,长到20多年后,再挖出来的林下山参则更好。
林下山参,虽然经过15-20年成长,皮色有些清白,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达到预期的内在含量,无论保健、药用或审美,都能和野生人参相媲美。
丁立起同志是有两项专利的人参专家,他认为,播种林下山参,必须有气象资料。要适应气候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两个问题是主要基础。研究种子必须研究生态性种子。它具有抗应激、抗病功能。要靠自己的抗病能力、防御能力,自然成长。种子的迁移,需要一公里一公里地进行,不可超越。品种杂交,可以交错培养,跨越区域可以在高低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种子非常敏感,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培育品系化(分类)种子。
林下山参,在大自然里经过风雨灾害的洗礼,比人工培植的园参的抗病力强。
人参专家赵贵忠先生说,林下山参,1亩地需要4-5斤人参种子,1斤种子出12000株参苗,每年自然损耗太大,15年后一平方米剩1-2棵就相当好了,起出来的货,作为商品可供销售的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大浪淘沙,1亩地剩五六百棵、两三百棵就不错了。为什么说有钱买籽,没钱买苗,道理就在于此。
园参趴货,与林下籽货容易区别,以下图片一望而知。趴货是林下山参的末等,主体比较长,须较多,珍珠疙瘩不明显,整体呈扇形平面体,极易鉴别。但它比园参好,毕竟多经几年大自然的洗礼,有效成分比园参多,与林下山参相比,价格便宜。
圆参趴货
林下籽货
在《移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标准里有4种人参:移山参、野山参移栽、园趴、池底。应该注意的是,这4种人参均是“有野山参部分特征”,这样讲具有“分寸感”,就和野生人参、野山参(林下山参)区别开来了。
(转自《中国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