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US NEWS

通师新闻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 王巍锦:以舞育人,向美而行
2025-09-12

(新闻网讯 党委宣传部报道)编者按:时序更迭,初心如磐;师道仁心,历久弥新。三尺讲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一支粉笔书写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深耕讲台数十载,凭借专业学识筑牢学生的根基;他们利用休息时间精心辅导,为身处困境的学子点燃希望之光;他们始终温情守护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用尊重与理解照亮其前行的道路。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专栏,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些优秀教师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体悟师者初心,传承育人薪火,共同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教育之光。

王巍锦,现任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教研室主任。自入校以来,她承担舞蹈课程教学、山莺舞蹈团组织管理以及艺术团乡村学校美育工作。她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于舞蹈教育的舞台之上,践行着育人的初心。

微信图片_20250917080621

执“工匠精神”之锤 铸教师初心之魂

王巍锦始终笃信,严与爱乃教育的双翼。在舞蹈技能教学过程中,她以严谨细致的标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无误;在训练之余,她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开设开放课堂,陪伴学生加强训练、为他们解答疑问。她常言:“舞蹈是苦与美的艺术,我要做的,是陪他们一同熬过苦,一同见证美。”正是这份严慈相济的守护,使得她所带班级的课程目标达成率连续多个学期位居前列,并于2022年、2024年两度荣获校级“教学优秀奖”。

她让舞蹈课堂成为传递信仰与温度的红色舞台。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王巍锦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舞蹈教学,引领学生从历史深处编创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肢体语言。她以“学习 - 排练 - 展演”为主线,引导学生不仅学会动作,更读懂动作背后的精神内涵。多年来,她参与创作红色舞蹈2部,指导学生创编红色作品4部、音乐剧1部。作品《映红那片山》《最可爱的人》多次荣获省级奖项,而她也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其教学创新课程荣获第二届“崇德杯”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

从零起步,她用爱与专业为学生点亮舞台之光。2017年,王巍锦老师创立“山莺舞蹈团”,面对大多数零基础的学生,她从未言弃,始终以原创作品作为教材,一点点教导、一遍遍排练。七年来,她为舞团创编36部作品,带领学生登上校内外舞台50余场,完成5场专场演出。这份耐心与信念,使她被评为“实践技能训练优秀指导教师”,也让更多学生寻得了自信与热爱。

微信图片_20250917080740

引美育春风化雨 让艺术扎根乡土

自2018年起,王巍锦组织舞蹈团深入通化地区多所乡村学校,开展“舞蹈体验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学生们从学习者转变为小老师,在公益教学中领悟了责任与传递的意义。一名团队成员在实践心得中写道:“王老师让我明白,舞蹈不只是舞台上的光芒,也是可以照亮他人的明灯。”几年来,该项目累计授课600余人,发表相关论文3篇,孵化校级项目1项,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爱铸魂”。

让东北秧歌“扭”进课间,让美育在乡土中萌发新芽。2020年,王巍锦老师基于通化地域文化,创编出第一套“东北秧歌课间操”,并在孤山子镇中心小学全面推广。当全校孩子们在操场上齐舞秧歌,当传统艺术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回归日常,美变得触手可及。王巍锦也因此获评“通化好人”“吉林好人”“社会服务带头人”称号,并受邀到省电台讲述背后的教育故事。

借助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的契机,王巍锦连续三年深入柳河县、通化县等多地乡村小学,每周坚持带队教学8课时,累计为孩子们创编50余支乡村少儿舞蹈。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将舞蹈的种子播撒进乡村课堂,更反哺了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并荣获教学成果奖2项。真正实现了从“输送美育”到“收获真知”的双向成长。

王巍锦坚持行走在美育与师德相融共进的道路上。未来,她还将继续以舞蹈为媒介、以爱心为船桨,载着更多学生驶向艺术与成长的远方,让美的种子在更多生命中发芽、开花。       

IMG_256

一审 : 刘炳新 二审 :李健 三审 :赵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