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学外语教学部名师郑晓梅
学生记者:石高媛 吕丹妮
早就听说,大学外语教学部有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女王”老师,带着对这一称谓的好奇和对学习英语的种种困惑,我们走近了郑晓梅老师。初见时,郑老师的话语中透着温和,轻言轻语却又思维敏捷,时不时抛出的连珠妙语,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
化被动为主动
郑晓梅是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教授,已有25年教龄的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多项教育教学成果。自2002年起,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现如今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方向负责人。这些成果的取得,她只简单地归结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信念”。郑老师不仅把 “热爱”和“信念”应用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更把这份“热爱”和“信念”传递给了她的学生。
英语,对于每一个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都会有生词多、句子长、语法难理解等困难。如何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是郑老师着手解决的难题,为此她致力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不能只依赖网络教学,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郑老师这样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郑老师深有体会,因此,课堂上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分方式让同学抢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同学多浏览英文网站,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既能真实地了解最新资讯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赴美的一次学习经历使郑老师深受启发,她经常灵活地将国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课前的小演讲、课上的互动等方式,始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通常只要第二天有课,无论回家多晚,她都要再次浏览一遍已经熟备的课程内容,不是不自信,而是要更充分地准备,这已然成为她的习惯。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正是这种“戒不掉”的习惯成就了今天的郑晓梅老师。
靠天赋更靠勤奋
学英语启蒙阶段的发音很重要,大学生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发音已经很难改正。即便是这样,在郑老师的课堂上,她依旧会带领学生从基础的音标着手,随时纠正同学们的发音。“准确的发音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当今社会,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好英语极有可能让你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更有可能是你超越他人的决胜砝码。”郑老师如是说。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郑老师也总结出了一些学好英语的方法。她说:“不得不承认,英语学习是一种天赋,但勤能补拙。”学习英语一定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且贵在坚持。记单词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如上课前、下课后等。学过的生词要反复滚动记忆,才能做到了然于胸。写作是同学们的弱项,应该定期用英语写一些心情日记或给远方的好友写e-mail来锻炼自己,只有多写、多练,才能使英语写作能力不断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英语听力的学习更在于日积月累的功夫,郑老师着重强调抓好基础才能稳步前进。在听力练习中,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训练从听单词开始,过渡到听短语、听句子,最后听整篇文章,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听清、听准,从而不断提高听力水平,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自信心。
课上与课下的角色转换
丰富的教学经验使郑老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针对课堂上很多学生变成“低头族”这一现象,她有着自己的妙招。她推崇“先警告后惩戒”的规则,严格对待每一位同学,而郑老师的惩戒措施则是既严肃又活泼。她会让玩手机的同学表演英语节目或积极地回答问题来挽回扣掉的课堂表现分,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知道了接受教训,又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郑老师看来,一名合格的老师要做到“课上要有师者的威严,课下要有长者的温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女王”是一些同学们对郑老师的爱称,他们说在课上,郑老师是充满激情、循循善诱的敬业老师,课下她是善解人意、值得信赖的知心姐姐。
说起自己教过的印象深刻的学生,郑老师如数家珍,她神采飞扬地和我们分享她们之间的故事,仿佛电影重现一般,每一相处的小细节,郑老师都记忆犹新。曾经有一次她的课代表因前一天晚上打游戏而没有来上课,被同学找来后郑老师罚他站了一会儿,而这位同学并没有生郑老师的气,“罚站的时候还举手回答问题。”郑老师忍俊不禁道。
郑老师总是这样叮嘱她的学生:在大学,不管你的学习及生活是否如你所愿,多年后,当你回忆起你的大学生活,你会发现那一定是你一生中最精彩且难以忘怀的经历。同学们要珍惜这段时光,珍惜这份友情,携手并肩,共同奔向美好的前程。
大学中遇到这样一位师者与长者,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