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孙炜冉报道)编者按:时序更迭,初心如磐;师道仁心,历久弥新。三尺讲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一支粉笔书写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深耕讲台数十载,凭借专业学识筑牢学生的根基;他们利用休息时间精心辅导,为身处困境的学子点燃希望之光;他们始终温情守护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用尊重与理解照亮其前行的道路。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专栏,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些优秀教师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体悟师者初心,传承育人薪火,共同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教育之光。
在高句丽历史研究领域,有一位始终扎根边疆、以学术为犁的耕耘者,他就是我校高句丽研究院院长孙炜冉教授。自幼与高句丽历史结缘,至如今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孙炜冉教授的学术生涯始终与边疆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守护紧密相连。

孙炜冉的高句丽情结,源于他的故乡集安。童年时期,他常在高句丽王城的城墙和王陵封堆间嬉戏玩耍,那些斑驳的遗迹和流传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他的成长记忆中,成为他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也奠定了他学术研究道路的基石。自博士阶段选定高句丽诸王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起,此后数十年他一直深耕不辍,始终秉持着一种独特的学术理念:学术研究不仅要钻得深、研得透,更要怀揣对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研究工作既要梳理历史脉络,更要回应现实的需求与使命。
在孙炜冉看来,高句丽历史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学术探索,更涉及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历史主权的捍卫。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系统梳理高句丽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化特色的形成以及军事发展的脉络,以坚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在学术领域屡获突破。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每一项研究成果背后,都凝聚着他强烈的使命感,他坚持以严谨的史料和科学的论证予以回应,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孙炜冉始终坚信,学术研究不应局限于书斋,而应走向社会、服务地方。近年来,他积极推动高句丽研究与通化市发展的深度融合,紧扣当地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从考证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文史背景,为旅游开发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到挖掘高句丽壁画的艺术价值,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旅IP,他致力于让沉睡于史料中的历史,焕发为推动通化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文化资源。在他的实践中,“学术服务社会”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

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共进,构成了孙炜冉学术生涯的另一重要底色。他从不将研究与教学割裂开来,而是将学术实践视为育人的生动课堂。在引领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和学术规范,引导他们从地域文化中挖掘真问题、开展实质性研究——带领学生参与史料考证,携手走进高句丽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在实践中传授他们“如何做学问、如何担使命”的真谛。目睹一批批年轻学子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逐渐成长,孙炜冉深感欣慰。他深知,学术的薪火正通过这样的传承,在边疆大地上绵延不息地燃烧。

回望数十年学术生涯,孙炜冉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辨:他从一个单纯痴迷历史的学生,逐步蜕变为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复合型研究者。在这段旅程中,他曾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而感到迷茫,也曾经历论文投稿被拒的挫败,但更多的是在发现关键证据时的欣喜,以及研究成果获得学界认可时的欣慰……正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使他对“学术戍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不仅是一份坚守的信念,更是一种务实的践行:凭借专业知识为边疆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以学术坚守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谈及未来,孙炜冉的规划清晰且坚定:他将带领团队继续深耕高句丽历史的挖掘与转化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走向国际舞台,助力构建我国高句丽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同时,他也期待能吸引更多青年教师与学生加入,让更多人关注边疆文化、投身历史研究,共同为高句丽研究的发展、学校的建设与地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生于集安、投身史学、回归通化、扎根高句丽——孙炜冉教授常说,自己是幸运的。这条与边疆历史共生共荣的道路,仿佛早已被文化基因所指引。他始终秉持学者的严谨与教师的热忱,致力于让高句丽这段珍贵的历史被铭记、被尊重、被永久传承,在边疆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的“杏坛答卷”。
一审:闫唯 刘炳新 二审:李健 三审:赵彦杰